作者:衡门居士 提交日期:2007-9-7 13:26:42

  北宋中期,文壇領袖人物蘇軾,不僅在文、詩方面開拓與創新,而且在詞作方面,亦另闢蹊徑,獨樹一幟,開創了“豪放詞”之先風。蘇軾一改有詞以來的傳統,擯香軟、柔婉之情調,將詩中豪邁、陽剛之氣,融於詞中。其豪放詞一出,其開闊之胸懷,昂揚之雄姿,震驚了詞壇。蘇詞的基本風格是,以詩入詞,題材寬闊;以律句填詞,不拘音律,主張返樸歸真,回歸唐人最初制詞時“只分平仄,不問四聲”的原則。因此,大大地拓寬了詞路。下面我們欣賞他的古今傳唱的豪放詞《念奴嬌》(大江東去):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此乃蘇軾被謫黃州時,遊赤壁而作。其實,黃州赤壁非三國時周瑜大敗曹操的之赤壁,但因名同,而引發蘇軾對八百多年前的赤壁之戰,大發感慨。當年赤壁之戰的東吳總指揮乃周瑜,該詞不惜筆墨,著重刻畫了周瑜的雄才大略、指揮若定,而又風流儒雅、瀟灑自如的英姿,表達了詞人對前賢的讚譽和仰慕。詞人聯係到自己被謫,難得發揮其才,不免自笑多情,大發“人生如夢”之嗟嘆。無奈之餘,只好在江邊月下,酹酒以祭而已。
  上片主要寫景、追溯歷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三句大筆著眼,縱觀歷史,一代一代,多少風流人物,為歷史所淘盡,而大江依然東流,故云“浪淘盡”也。“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此乃據人之傳,交待了赤壁之戰的地點。故壘,過去的戰爭工事。這三句的意思是說,故壘西邊,人們傳説是三國周瑜所指揮的赤壁之戰故地。“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此乃描寫眼前景色,刻畫了長江之驚濤拍岸之磅礴氣勢。為下一句以及下片作鋪墊。亂石穿空,形容懸壁為驚濤幾百年的沖刷而穿空。驚濤,形容浪濤如因驚脫韁的戰馬一樣,一瀉千里;或謂驚險之浪濤。卷起千堆雪,形容波濤撞擊到石壁上,激起向上彎卷的浪花,潔白如雪也。千堆雪,乃一誇張手法。由此引發出詞人的感嘆“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大意是,江山如畫之美,一時引起多少豪傑為之爭戰。與首三句作一呼應。
  下片著重描寫人物。“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乃寫周瑜(字公瑾)當年,瀟灑英姿,督江東三軍,又娶東吳二美女之一小喬(大喬嫁與孫權),可謂英雄美人,天合佳偶,正是得意之時。英發,英姿煥發也。“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乃描寫周瑜儒雅、鎮定自若,胸有成竹的神態,且謀略已定,戰法早已作了部署,故而,帷幄中談笑之間,曹操的戰船便焚燒殆盡了。“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此五句,乃寫詞人自己的感慨。其中,故國,指赤壁之戰故地。多情應笑我,乃一倒裝句,意思是“應笑我自作多情”。華髮,頭髮花白也,華通“花”。人生如夢,借用曹操詩句。這幾句乃無奈之感慨也,故最後只好歸於“一尊還酹江月”,即無奈之餘,只好在江邊月下,酹酒以祭而已。
  蘇軾的豪放詞,不惟懷古詞,其内容是多方面的。例如《江城子》(老夫聊發)一詞,寫的是居官閑獵,卻表現了詞人之偉大的愛國情懷。全詞如下:
  
  老夫聊發少年狂。
  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袒尚開張。
  髩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下片首句第四個字多數詞選本為“胆”字,實乃誤也。酒至酣處,往往人要袒胸納涼,故應改為“袒”字。上篇主要描寫打獵,下片舒懷,表現出詞人的強烈的為國效力的愛國胸懷。
  蘇軾的詞不僅充滿豪氣,且不乏浪漫主義色彩。例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就運用了奇思妙想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全詞錄於次: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乃蘇軾於神宗熙寧九年中秋節在密州任上,於月下暢飲,因以懷念其弟蘇轍,寫下的一篇妙詞。上篇看似寫景,實則寓意著作者政治上不得志,難得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的苦悶和無奈。下片景情融合,既有對弟蘇轍的懷念之情,又有對人間的美好祝願。表現出詞人的寬闊胸懷。該詞境界豁朗、寓意深邃、富有哲理,堪稱千古絕唱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為後人時常引用。
  其實,蘇軾並不擯棄傳統詞的寫作,如他的《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就是一首兒女情思、離恨別愁的傳統詞作。全詞如下: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抛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該詞使用了擬人與虛幻手法,看似寫楊花,實則寫人。從境界來看,宛若電影一樣,從楊花飄墜,幻化出一位悲淒憂傷的青春年少的思婦。楊花即人,人即楊花也。 “似花還似非花”寫出了楊花雖叫“花”而非花的特徵,其下的“也無人惜,從教墜”,則已經寄以感情了,無人去憐惜她,任凴她飄墜。從教,任從、任由之意。“抛家傍路”,表面寫楊花飄落人家或路側,實際又是描寫思婦被抛捨家中,時常傍路翹首以待。“思量卻是、無情有思”,此處似寫楊花,實則已經轉到寫人了。故,“無情有思”在此處成了雙關語,文字表面是說,楊花雖是無情感之物,細琢磨,似有情思。實際上,是寫思婦被無情抛棄於家中,故懷有無限憂思。思量,細想、仔細琢磨之意。有思,懷有情思也。“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這裡則完全寫人了,但這樣的詞語仍然可以用來描寫柳(楊),這就是蘇軾的修辭之妙。“縈損柔腸”即柔腸縈結也。憂傷過度,漸乏而睏,故有“困酣嬌眼,欲開還閉”之態。因爲乏睏,昏昏欲睡,故睡眼矇矓,欲睜不睜。這裡細筆勾畫出思婦之嬌柔、戚美。“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此三句接前而寫,描寫思婦睡夢中隨風萬里,飄然而達郎君所在之處,但卻又被鶯之啼叫喚醒。可謂美夢難圓也。
  下片寫景,景中含情,情景相融。情乃春恨,恨從何來?“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此花,指楊花。落紅,落花也。難綴,難以重新點綴枝頭也。此為惜春之筆。落花不僅不能重新點綴枝頭,反而是“曉來雨過”,連遺蹤皆無了,只剩下一池碎萍了(“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這三句乃嘆,雨前春色尚有三分,“曉來雨過”之後,兩分爲塵土所湮,一分為流水劫去。這裡春色三分或指落紅或指楊花,從後面的三句看,似指楊花。“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此收結對開端“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作出了回應,且以“點點是離人淚”回歸主題。可謂匠心獨到也。
  蘇軾寫兒女情思之詞,多用隱諱含蓄手法。但也有明快之作,如《蝶戀花》(花褪殘紅):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上片寫景,將春天的特色,包羅一盡。下片寫情,乃直敘手法,毫無纏綿悱惻之辭,但卻非常感人。全詞寓情於景,蘊藉有味,很能體現東坡寫情的特點。“天涯何處無芳草”、“多情卻被無情惱”乃名句也,時常為後人引用。王士禛《花草蒙拾》稱云:“枝上柳綿”恐屯田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也。據説,此乃詞人路過一處花園,見圓内秋千佳人,便駐足賞看,佳人與丫鬟見之,便一邊説笑一邊離去。故有“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之嘆。多情者,詞人也。這裡也表現出詞人的另一種浪漫情懷。
  蘇軾寫情,不求詞藻艷麗,但求情真。他的一首懷念亡妻王弗的詞《江城子》,語言樸實無華,則感情濃烈、真摯而又振人心弦。全詞如下: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賓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上片如同對面説話一樣,向言以訴。“十年生死兩茫茫”直切主題,是說,亡妻死去十年了,冥世兩隔,茫茫無知。“不思量,自難忘”,即使不去想,舊情自是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你埋卻在千里之外的家鄉,而我在黃州,何處與你訴説我的淒涼呢?“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賓如霜”,縱使我們能夠相逢,你也不認識我了,我已經老態龍鍾,灰塵滿面,髩毛如霜矣。上片極盡詞人淒涼悲傷之情。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下片乃寫夜來夢中歸鄉見妻,表現了夫妻之間生死不渝的真實情感。“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亦是開門見山,乃說,昨夜夢中忽然回到了家鄉,正見妻子在窗前梳妝打扮。夜來,即昨夜,古白話。至今山東莒縣一帶仍謂“昨夜”為“夜來”。“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見了面卻説不出話,唯有四目相對,淚流千行了。“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此結與首句呼應,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懷念與悲哀。這三句大意是:料定年年令我傷心的地方,就是明月照耀之下,來到你的孤墳之前了。斷腸處,即傷心處。短松岡,栽有青松的高岡,松柏長得慢,十年仍很矮,故謂“短松”,四川乃多雨水地區,故墳墓多選高岡掩埋。“短松岡”乃指詞人妻子的墳塋地。“料得年年”亦暗示了詞人有辭官歸隱的打算。
  蘇軾被謫後,詞多是淒涼之作,但不失志。例如《卜算子》(缺月掛梧桐):
  
  缺月掛梧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該詞以雙關筆法寫人與寫鴻,實則寫鴻亦是寫人,鴻與人一體矣。詞人亦“幽人”自稱,幽人者,幽居之人也,此處實謂孤寂之人。“誰見”一問,實際是否定語句,意思是“沒人看見過幽人獨自走來走去,縹緲如孤鴻之影”。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之意。上片極盡人之孤寂。下片承接上片最後一句,轉而寫孤鴻,因受驚而回頭也,滿腔的幽恨卻沒人能理解(“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故不肯棲息於寒冷的高枝上,寧願孤居於冰冷的沙洲。下片乃雙關文字,寫鴻實則寫人。該詞雖字句淒涼悲切,但卻以此烘襯出詞人的清高自守,矢志不移的崇高情操。黃庭堅在《跋東坡樂府》中評曰:語意高妙,似非食煙火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蘇軾被謫後,詞雖多淒涼之作,但亦不乏積極抗爭之作。如《浣溪沙》(山下蘭芽):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該詞為詞人被謫黃州時游蘄水清泉寺所作。上片主要描寫蘭溪清幽之景致。中國大江大河均為東流,此處的蘭溪卻是西流水。故而詞人有“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的感慨,乃其不甘失敗的宣言。“休將白髮唱黃雞”乃自強自勉之句,亦是警句。大意是說,不要因爲老了而虛度餘年。白髮,代指老年。唱黃雞,金雞報曉也,喻時光流失。
  再如《定風波》(莫聽穿林)一詞,表面雖寫雨行,實則表現出詞人不懼風雨的抗爭精神。全詞如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頭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該詞表面寫風雨,實則有所寓意,風雨應指詞人所受的打擊或施虐者。上片,以“穿林打葉”來形容雨,可謂奇語也。“何妨吟嘯且徐行”表現了詞人不懼風雨肆虐、坦然自若的人生信念。芒鞋,即草鞋。一聲“誰怕”表現了詞人的無所畏懼的氣概。“一蓑煙雨任平生”可以説,是詞人的處世哲學;大意是,平生一蓑可擋風遮雨,足矣。下片,“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表現了詞人被謫後的樂觀心態。雖然有點冷落,但卻有山頭斜照相迎,此處寓意應該是詞人受到轄地人民的歡迎。料峭,微寒,多形容春意。“回頭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則寫出了詞人的平和的處世心態。蕭瑟之來處,寓意京城。歸去,寓意再度回京。縱使如此,詞人亦會平和對待,故云“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詞的另一個特點是,寓哲理於詞中。上述“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兩句,便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又如《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淒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髩上。
  
  酒賤長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傷。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淒然北望。
  
  其中,“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淒涼”,便是富有哲理的文字。上片寫,人生短暫,轉眼秋衰矣。“夜來風葉已鳴廊”乃寫中秋夜晚落葉在廊廈下被風吹卷得颯颯作響。“眉頭髩上”,實意是愁上眉頭,霜染兩鬢,人已老矣。此乃悲人生之短暫也。下片中,“酒賤長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傷”亦富哲理性。“酒賤長愁客少”實際寫出了詞人遭謫後,朋友亦少來往。“月明多被雲傷”,則揭示了“蘭香蕪欺”的道理。意思是說,自己因才被讒。“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淒然北望”,因剛到黃州過第一個中秋節,既無親人又無朋友,故有“中秋誰與共孤光”之問。孤光,孤寂中的燈光。唯有獨酙獨飲,北望懷念(京城)故人了。這一首寫得孤寂中充滿淒涼與悲凔,這是詞人被謫黃州後孤獨所過的第一個中秋節,故有此悲。
  蘇軾的詞,内容很廣乏,除了上述類型的詞以外,尚有山水、田園、懷友思親、和唱等詞,其中不乏風趣小詞。僅錄一首田園詞《浣溪沙》(簌簌衣巾)供賞: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
  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
  
  上片寫村景,寫的十分質樸而又風趣,“牛衣古柳賣黃瓜”,讓你看到了一位穿著蓑衣的鄉人,在古柳蔭下賣黃瓜。簡直就是一幅清雅的水墨畫。下片乃寫詞人自己,酒困路長,昏昏欲睡;日高人渴,一路光想著有茶喝該多好。走道村頭,便去敲人家的門討茶喝。寫的又是多麽形象、多麽真實。這首田園詞亦堪稱一絕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難得糊塗 的頭像
    難得糊塗

    記得要笑

    難得糊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