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文介紹1937年的經典暢銷書Think and Grow Rich(今天普遍譯名: 思考致富),說今天很多流行書其實都是遵循著這個成功學框架。

這套成功學框架有一套固定模式:

渴望 --> 宣言 --> 習慣 -->信念 -->潛意識

明確目標 --> 知識 (持續學習或借用人才) -->方法和計劃 -->行動 -->檢討修正 -->繼續行動

信念 --> 意志 --> 堅持 --> 成功

197825263_10158688176327946_1128873219971210288_n.jpg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T Harv Eker, 2005

這是本少數在台灣長銷十五年的暢銷書,出版商賺到笑。

我手上這本是2005年的初版四刷,書剛出來我就買了,在家放了十五年,紙質開始泛黃。

書中分兩部份。第一部份「金錢藍圖」,當中的「致富法則」其實與Think and Grow Rich 如出一轍,實有抄襲之嫌。

第一: 要有金錢藍圖 (@@: Think and Grow Rich 要求一個明確而詳細的賺錢及存錢目標和計劃)

第二: 宣言 (@@: Think and Grow Rich叫你每天早上大聲唸一次,唸到入心入腦)

第三: 想法-->感覺-->行動-->結果 (@@: 想法和行動之間多了感覺在連結,Think and Grow Rich 要求先建立渴望和信念)

第四: 潛意識,積極正面的情感 (@@: 這跟Think and Grow Rich 一模一樣)

當然他有一些金句: 你的收入,只能增加到你最願意做到的程度!(@@:我最欣賞這句。)

例如人類受影響的幾個元素:

其一,語言設定: 你習慣用什麼語言和自己對話 (改變方法: 重新設定語言)

其二,模仿:你從小在模仿誰?(改變方法:更換模仿對象)

其三,特殊事件:人生中發生過什麼特殊事件一直在扯你後腿?(改變方法: 和它劃清界線)

第二部分是「財富檔案」,不斷比較富人是怎樣,窮人是怎樣,二者生活態度的不一樣

這是富爸爸窮爸爸的翻版。

貧窮變成愚昩和失敗者的象徵。

例如他說:

有錢人相信: 我創造我的人生;窮人相信: 人生發生在我的身上 (責怪、合理化、抱怨)

有錢人玩金錢遊戲是為了贏,窮人玩金錢遊戲是為了不要輸

有錢人努力讓自己有錢,窮人一直想著要變有錢

@@: 這些充滿階級主義的二分法偏見,十分無稽,不過可能很合某些讀者的口味。

因為你一旦像他換成有錢人的腦袋,對號入座,就可以睥睨這世界大部分的窮人了。

事實人,窮人除了銀行帳目不顯眼外,或有其富的一面。富人有錢,感情和健康卻是貧窮的也多的是。

這本書其實完全及不上Think and Grow Rich, 沒有保存的必要了。

200138951_10158688176437946_2859297806404856263_n.jpg

〈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 by James Clear

這是近兩年最暢銷的成長類書藉。

買此書純出於好奇。我們從小都被教導習慣重要,知道堅持持續做好一件事可以帶來莫大的好處,只是我們最後都沒有做到而已。

在Think and Grow Rich中,稱為培養耐性的關鍵和失去耐性的原因。

〈原子習慣〉一開始講的是1%的複利效應。每天進步1%,一年可進步37.78倍。每天退步1%,你可能弱化到趨近0的0.03!

1%的概念超過十五年,2008年出版的〈蘋果滋味〉就寫過一篇1%。

我曾經想過一個人有沒有可能以複利1%每天成長,答案其實是不可能的。

一個人即使持續不懈地努力,每天最多也只能以0.1%為自己增值,持續三年的話,可提昇一倍。但同時間,難保在另一些領域流失水分。

用乘法,只是一種詭辯,不可能的事。

至於退步,只要不做,或某一關鍵沒有做對位,就迅速歸零,根本不須要等每天 x 0.99%的遞減。一眨眼,你已經在市場被消失了。

〈原子習慣〉提到的複利效應卻頗有意思:

正面的複利效應包括生產(成就很多不同的事)知識和人際關係(人脈圈)是有加乘作用的正面複利

負面的複利效應包括悲觀負面的想法、憤恨和壓力,加乘下來讓你寸步難行或犯下大錯。

說一大堆複利主義在前面是要說明「習慣是自我改善的複利,原子習慣是構成大系統的小習慣。」

〈原子習慣〉否定目標為本,因為一旦完成目標習慣就會消失。

例如你拚命賺錢,當你賺到足夠的錢後就不再習慣拚命了。

例如你運動減肥,當你減到目標體重後就不再持續相同的運動習慣了,即使不停止也會減量。

所謂原子習慣是從身份上認同:

目標不是讀完幾本書,而是「我是一個讀書人」。

目標不是學會一種樂器,而是「我是一個音樂人」。

由此,習慣就會跟你活在一起一輩子。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的作者是一個潛能訓練公司教練,他的說法其實也是一種身份認同。

我是一個有錢人,然後我想的和做的就會不一樣。

這其實是美國成長訓練或潛能訓練基礎課程的第一課(Be Do Have), 先有信念成為某種人,然後以某種人的方式幹下去,就會得到真的成為某種人的成果)

《行銷江湖》內有一篇《辦公室寄生獸》,大概有提到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流行始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卡耐基個人成長課程到很多美系成長領袖課程,都有這一課。

目的是確信自己是這樣的人(信念),然後潛而默化變成這種人(行動+潛意識),而習慣由此形成。

第四章 四個簡單的步驟讓你建立更好的習慣

提示-渴望-回應-獎賞

建立好習慣: 

讓提示顯而易見 (每天向自己提醒)

讓習慣有吸引力 (產生渴望)

讓行動輕而易舉  (短期小目標,使用記分卡)

讓獎賞令人滿足 (短期報酬令渴望得到滿足)

這與Think and Grow Rich的方法大同小異。

停止壞習慣的方法:

讓提示隱藏不見

讓習慣失去吸引力

讓行動困難多阻礙

懲罰 (讓後果令人不滿)

第五章 開始一個新習慣最好的方法

最有效的方法是有計劃地執行習慣 (預先決定時間、地點和行為)

@@: 這不就又回到目標、計劃和行動嗎?

第六章: 創造利於習慣的情境(加強提示),不要與其他習慣的情境混在一起

第七章: 自制力的秘密 (遠離甚至杜絕提示,例如迴避誘惑)

第八章: 如何讓習慣變得有吸引力 (這習慣令人愉悅或誘惑綑綁,把想要的行為與需要的行為配對。)

@@: 這跟第六章顯然自相矛盾。綑綁的意思是A+B,A是你想形成的習慣,B是其他令你愉快近乎獎賞的事。例如我為了養成健身的習慣,設定一邊家中健身一邊看Netflix。結果B出了狀況,今天中華電信又當機了,看不到Netflix, 於是A也沒意思做下去了,會這樣嗎?

讓習慣有沒有吸引力的另一方法是親朋的認同或反對,不過這樣,就習慣被人牽著鼻子走,而失去了自我身份認同自信了。

其後大致上都是老生常談,例如小成就小獎賞,即先從小處設定目標然後達成並獲得獎賞,這是教一歲小孩叫一聲爸爸就拍拍手親他一下請他吃甜點的方法。

總括來說這兩本不能說不是好書,只是前人經典的再演繹,如果你已經讀過經典Think and Grow Rich, 這些書就沒有太大驚喜,記下一些金句或有趣的情節,就沒有再把書保留的必要。

P.S. 我所知道最有效的一個養成無意識習慣的方法是由一個社會心理學理論引申出來的: 連續做一件事二十一天,就會形成習慣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難得糊塗 的頭像
    難得糊塗

    記得要笑

    難得糊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