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徐文長走在路上突然尿急,就鑽進一個小巷裡,卻見上面寫著一行大字:
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
徐文長白了一眼,解開褲帶就把尿撒了。
巷弄的主人聽到聲音,出來大罵:「看你明明是個書生,怎麼不識字?你沒有看見上面寫著: 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嗎?」
徐文長嘻嘻一笑: 「有呀!這裡明明寫著: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恭敬不如從命,我正是聽你的呀!」
巷弄的主人被氣得乾瞪眼,卻無言以對。
<徐文長笑話故事集‧大方出版社>
前天晚飯,老友Alan提到一句孔老夫子的名言,用不同斷句方式可以產生不同意思: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此句可斷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只須要使其聽命於上,不須要他們知道太多。(後人認為是誤解。)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此二句斷法,大意都是: 老百姓可以的話,任其順道自然,不可以的話,就教化他們。
中國古代文書,普遍不加標點符號。看著眼前一大塊中文,古人或用毛筆加註標點,讓斷句分明,方便閱讀。
《宋史·何基傳》「凡所讀書,無不加標點;義顯自明,有不待論說而自見。」
清章學誠《丙辰札記》考證「點句之法,漢以前已有之。」
《增韻》云「凡句絕則點於字之旁,讀分則微點於字之間。」
文書沒有標點容易造成誤會,喜歡玩弄文字造句的歷代高手,留下過不少利用不同斷句詮釋出完全相反意思的笑話。最經典一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據說就有7種解釋方法,意思各有差異,以示標點符號之重要。
至於書本印刷,直到100年前的1919年才有第一本運用新式標點符號寫作的新書<中國哲學史大綱>和1920第一本使用標點符號出版的古典書籍<水滸傳>。不過這100年來,標點符號的使用方法其實沒有標準,每個成名作家的名篇,標點符號的使用必有差異。
不同出版社,對於標點符號的使用準則也有不同,編者始終大不過作者,各個作者使用標點的方式各自發揮。全世界中文標點符號標準用法並不一致,全世界各地的出版社也沒有刻意跟從當地的標準嚴格執行。
全球最常用標點就是豆點和句點,問號和驚嘆號,再來就是引號、書名號、省略號、分號、括號等。頓號似乎是中文使用的專利,不過現代人多習慣用豆號代替,那是因為鍵盤輸入法的中文頓號不好按。破折號甚少會用,因為電腦字體的破折號和兩個「一」字合併差不多,造成誤會。豆號明明因為長得像豆子所以稱為豆號,中國文字以象形文字起家,有個中文符號叫豆號沒有什麼不好,不知哪個權威從何時開始把之改稱為逗號。小孩子七歲學造句,「句子中間停頓時要放顆豆讓人看得見」很容易明白,要解釋「逗」是什麼意思卻不好說。古早時期我曾遇過一位老師解釋:朗讀時,遇到「逗號」停頓比較久,遇到「頓號」就可以隔短一點,那已經是長大以後的事了。
標點符號只是輔助工具,為了協助讀者句讀分明。中文橫排後很多作者為了書寫方便,隨手用豆號代替其他符號,而一些專屬用語認為大家都看得懂,就不必再加符號。結果是標點符號,使用起來各師各法,大多沒有標準:例如專名號,小學都在學,出社會都沒有人在用。雙引號『』這個符號一筆畫完要拐五個彎,一對符號十個彎,相當沒有效率。省略號有人用三點有人用六點,成年人手寫絕對不願意點六點,明明點三點意思就到了,人人看得懂,為什麼要花雙倍的筆墨?
即使?和!,假如用在反問質疑的句子,也實在左右為難。例如:
你知道考試考標點符號標準用法是很無聊的事嗎 ( )
填充只有一格,我應該填問號?還是填感歎號!
使用標點符號的態度
此篇我有特別注意標點符號的用法,但這是我自認為最恰當的用法,不是教育部的標準用法。如果標點符號的作用是為了句讀分明,更容易令人讀明白,這裡為了句讀明白,還用了一個電腦功能,把重要字句轉用深色。
我向來不重視標點符號,大家讀得明白就算了。標點符號旨在識別,怕你斷錯句,或看不懂那是一個人名、一個書名。例如孔子和論語人盡皆知,我就懶得在上面再加專名號。如果要在我的文章中尋找標點符號的錯誤,我很容易就被扣到零分。(一笑)
關於標點符號,中文初學者可教導幾個重要基本符號的應用,但不必強求一致的標準。尤其外國人。自從中文橫排後,很多標點的用法與英文漸趨一致,而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附:標點符號中英文用法對照表
名稱 |
舉例 |
|||
---|---|---|---|---|
|
中文 |
英文 |
|
|
句號 |
1.他是一位老師。 2.He is a teacher. |
|||
逗號 (豆號) |
, |
, 半形 |
1.我們到達機場,然後乘巴士往酒店。 2.After we arrived at the airport, we took a bus to the hotel. |
|
頓號 |
, |
1.我昨天買了蘋果、香蕉、草苺等水果 2. I bought some apples, bananas, strawberries yesterday. |
||
分號 |
; (全形) |
; (半形) |
1. 並列的短句。 2. 聯立的復句。 |
1. 這曾經是最好的時候,也是最壞的時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昧的時代 2.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
冒號 |
(全形) |
: (半型) |
1. 人、事、物、時; 2. 下文是引語時; 3. 標題; 4. 稱呼。 |
1.學校規則須知:(1) …… (2) …… 2.他跟我說:「你是誰?」 3.主旨: 4.○○部長: 5. To whom it may concern: |
問號 |
(全形) |
? (半型) |
用在發問或疑問句末: |
1. 你是誰? 2.Who are you? |
驚歎號 |
(全形) |
! (半型) |
用在表示感歎、命令、請求、勸勉等句末。 |
1.真是歎為觀止! 2.Amazing! |
引號 |
(全形) |
“ ” ‘ ’ (半型) |
1. 引用他人的詞句; 2. 特別著重的詞句; 3. 標記題目。 |
1 老師說:「在課堂上說『他媽的』是很粗俗無禮的!」。 2. My teacher says, “ it’s not polite to say ‘bullshit’ in the class.” 中文先用單引號,後用雙引號;英文先用雙引號,後用單引號。 此事甚煩,通常沒有人學足來用。 |
破折號 |
── |
- |
|
中外已甚少使用破折號,多以冒號代替。 |
連字號 |
全形/半形 |
- |
1. 用於表示數目、時間、地點等之起止 |
1.20-30公斤;17:00-21:00 這根本是數字標示符號,不是中英語文標點 |
刪節號 |
…… (半形6點) |
… (半型3點) |
|
1. 我昨晚吃了牛排、龍蝦、美酒、水果… 2. I had steak, lobster, wine, fruits,… etc last night. 中文橫寫,三點夠了 |
夾註號 (括號) |
(全形) |
( ) (半型) |
1. 在文句內要補充意思或註釋時用的。 |
1.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2. Let’s meet on Dec 25, 2020 (Friday).
|
書名號 |
《 》 (全形) |
斜體或劃底線 |
1. 用在書名、篇名、報刊名、雜誌名、作品名等。 |
1.四書集注 近年已無人劃線 2.《四書集注》<四書集注> 3. New York Times |
音界號 |
. (全形) |
|
用在翻譯外國人名的名字與姓氏之間。 |
馬克.吐溫,威廉‧沙士比亞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