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難得糊塗的鄭板橋說:「酒能亂性,所以佛戒之;酒能養性,所以仙家飲之。有酒時學佛,沒酒時學仙。」讀到這裡,我又犯起傻勁,問了自己個蠢問題,為什麼佛要戒酒?

查了一大圈,最後發現:原來佛祖沒說過要戒酒。他只說那五件事很恐怖。

佛祖說:

何等為五恐怖怨懟休息?若殺生因緣罪怨懟恐怖生;若離殺生者,彼殺生罪怨懟因緣生恐怖休息。若偷盜、邪婬、妄語、飲酒罪怨懟因緣生恐怖;彼若離偷盜、邪婬、妄語、飲酒罪怨懟者,因緣恐怖休息,是名罪怨懟因緣生五恐怖休息。

《雜阿含經·八四五經》

簡單說佛祖認為殺生、偷盗、邪婬、妄語、飲酒都會產生怨懟而心生恐怖,脫離這五件事就不會心生恐怖了。休息就是停止不生的意思。

 

佛滅(佛祖死)三個月後,由摩羯陀國主阿闍世王贊助,大迦葉尊者主持了一場法說會,阿難尊者誦經藏,優婆離尊者誦律藏。律藏訂立了佛家最早期的戒律,尤其五戒:不殺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佛教徒以此五戒仿效佛祖來修行,後來東傳中國,一直沿用至今。

 

世人有許多慾望,所以要持戒。佛祖洞悉宇宙,什麼都放下了,心中無任何慾望,何必持戒?只要領悟到佛祖的佛理,自然放下,萬念皆空,心中無殺慾就不會殺生、無物慾就不會偷、無色慾就不會婬、無口舌慾也就不會妄語或想飲酒。既然無慾,當然也沒事情需要去戒。禪宗六祖慧能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持五戒並不是佛祖之意,只是這幾個曾經追隨過佛祖的尊者的意思吧。

 

再查,五戒原來是源出自古印度宗教的沙門。沙門意指苦行僧,習練瑜珈龜息之法,長期禁慾持五戒,四處行乞。苦行僧長期營養不良,日常生活身心負荷俱重。現代醫學研究:酒精會被身體上的脂肪和血液中的水份吸收,無法分解就會造成酒醉。人類的體質會產生ADHalcohol dehydrogenase enzyme醇脫氫酶ADH是一種鋅蛋白,功能是分解酒精。要製造蛋白最有效的方式是吃肉。出家人戒殺生包括不吃肉,蛋白量降低,肌肉量也減少,等於容納酒精的脂肪比例增加,更容易喝醉。酒量下降,結果比普通人更容易喝醉。喝醉就失去理智,所謂亂性,搞到身心俱亂,所以吃素乾脆連酒也戒了。

 

古代的聖賢有所參悟就傳達思想理念,原沒有要成立什麼教派,但追隨者眾逐漸形成組織,有組織就須管理,須管理就需要規條,致最後就產生了很多規條和儀式,未必是祖師爺的原意。佛祖說脫離這五種因緣就不會心生恐怖,卻沒有叫追隨者必須持五戒;正如耶穌行了五餅二魚的神蹟,卻沒有叫你去禮拜堂望彌撒要吃餅乾喝紅酒。

蠢問題接踵而來。既然佛祖心中不繫一物,無慾無求,怎麼還會介意那三千煩惱絲一定要追隨者剃光頭呢!所以,出家一定要剃光頭嗎?

想來也覺荒謬。古印度所謂沙門,或後來的比丘尼,都是行乞修行之人,聚在一起,就是最早期的印度丐幫。平常跟老百姓要些剩菜剩飯,一戒殺生,二又身無長物,怎麼還會隨身帶把刀,時刻把頭臚刮乾淨?

查尋古代關於佛祖的莊嚴人像雕刻,不少是頭髮梳起寶髻。後來變成一圈圈的螺旋小髻,應該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印度人相信頂上的螺旋髮轉愈多的人愈聰明愈有智慧,把佛祖的頭髮畫成無數個小螺旋,是象徵他的無上智慧。

剃光頭出家更像是從中國普及起來的。中國人自漢朝就大力宣揚曾參著的<孝經>,孝經之開宗明義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行孝第一件事要愛惜自己的身體髮膚。刮光三千煩惱絲,以示脫離塵俗,展現出家的決心。

佛門中人剃光頭也有政治因素。自三國時期到魏晉南北朝佛教在中國已經非常盛行,南朝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梁朝的都城名「都下(現南京),佛寺就有五百餘所。

「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則皆畜養女,皆不貫人籍,天下戶口幾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恐方來處處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復國有!」

上文是南朝的大臣郭祖深向梁武帝進言,說出家人不貫人籍(即不用戶籍),不用繳稅和服兵役,導致天下戶口幾乎少了一半,連農務生產也出現危機。出家人在自己的寺廟內種自己的菜,卻不必繳稅納糧,生活富裕,還養了囚犯和奴僕,多屬非法。長此下去,恐怕整個國家都是寺院,人人跑去剃度出家,整個國家都沒有普通人了依他說法,都下的僧尼有十餘萬,天下戶口幾亡其半,那麼都下的總人口最多只有三十餘萬,卻已有五百多所佛寺,平均每六百人有一所佛舍,那實在十分誇張。

顯然政治政策上的優惠吸引了大批老百姓情願削髮為僧為尼,既受皇帝尊重,又可避稅避兵役,何樂而不為!

唐朝開始,為了識別僧人身份,僧人需要提供身分證明,稱為度牒,有官府印章。中國四大奇書之一,長篇章回小說<水滸傳>的時代背景正是北宋年間,故事中魯智深殺人逃亡,就剃度出家拿到度牒作身份,方便行走。後來他又教會了另一個殺人犯武松,最後武松在母夜叉孫二娘的黑店拿到一套頭陀的身份裝備,於是江湖上就出現了花和尚鲁智深和行者武松這二號人物。大概出家人在古代社會都會較被尊敬,因為身上有度牒有師門認證,等於官府也認可過,因此在路上行走就比較方便,不太會遇到審查。而出家人的裝扮有固定模式,如僧尼,如道士,如頭陀,方便與老百姓有所區別。

對於修行者來說,出家第一次刮光頭可能表示脫離紅塵擺脫俗世的決心,之後修行到一定程度,有沒有頭髮還何必計較?古代可沒有德國孖人牌不鏽鋼剪刀或菲利浦電動剃刀,常常要磨刀削髮其實是一件很奢侈很麻煩的事,刀鋒生銹割傷頭皮可能還會感染破傷風。但僧侶身分享有特殊待遇,刮光頭容易識別更可大量減少惹起官兵盤查的麻煩,為了這些特權和方便,才需要時刻保持出家人光頭的形像。久而久之,無論亂世或太平盛世,剃光頭已經成為獲得度牒的同時,佛派僧尼身份認可的另一項辨識條件。

度牒的官方制度,小修小改卻一直沒有停過,從唐朝一直傳承到清代雍正皇帝才正式廢除,官方不再管制出家人戶籍並給予特殊身份優惠。不過直到今天有些道觀或佛寺仍會給新修行者寫一張度牒。

查印度的主流宗教是印度教,從前普遍率達總人口的八成以上,佛教徒在印度人口不足1%,從來不是主流。佛教反而在中國盛行了一千幾百年,變成影響力最深遠的其中一種信仰。佛教和道教很多觀念和規條,都在互相影響下形成,尤其因果輪迴的觀念,進而影響到整個中國文學過去一千幾百年的發展。

持五戒,剃度出家,後人都流傳是佛祖要求的,不過查起來都無確實考據。如果這二件事都不是佛祖要求的,「三千煩惱絲」這件事就更未必是從印度佛典傳來的了。

世人多說「三千煩惱絲」是佛家語,出自何典一直無考據。許多無法查證源頭的佛偈詩句例如:

「三千煩惱絲,一絲勝一絲。有意盡除去,換個無無明。」

清代悟雲和尚的《落髮》詩說:「煩惱叢千縷,全憑慧劍揮。」

「剪去三千煩惱絲,獨伴青燈古佛旁。」

「剪去三千煩惱絲,化做自得一微塵。」

以上詩句參考其用語的淺白程度,似乎多是清朝中後期的記載。歷史上找到三千煩惱絲的文字記載最流行一個版本是用來評價<紅樓夢>的一首詩,作者不詳:

因定三生果未知,繁華浮影愧成詩。

無端墜入紅塵夢,惹卻三千煩惱絲。

<紅樓夢>是長篇章回小說,中國四大奇書之一,故事是從女媧補天時所剩下的一塊石頭講起,因此又名《石頭記》。<紅樓夢>文筆優美,故事情節豐富,布局嚴密,人物刻劃細膩,又涉及貴族青年間的愛情故事,直接取材於當時貴族的家庭生活,據說還是作者的親身體驗,對於當時的讀者而言,根本是一本關於當代貴族私隱的爆料寫實愛情小說。此書據說完成於1784年,到1791年在第一次活字印刷版本發行後,即成為當代流行小說,風行一時。<紅樓夢>這本小說包含了很多學問,現代學者有所謂研究紅學的,相關研究資料多如恆河沙數,與其去讀別人怎麼說,不如認認真真拿起小說自己讀一次,雖然語言稍有隔閡,還是會趣味盎然。由此,使用「三千煩惱絲」這個流行比喻大概是在十八世紀末期開始。

歷史上中國文人用「三千」來形容頭髮的,第一個似乎是李白: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唐‧李白<秋浦歌>

是的,又是李白。<秋浦歌>李白寫了十七首,連續讀下去就知道實際上李白寫的是從高處滾滾而下的瀑布,像一條白色匹練,也像一把垂下來的白色長髮。這把白髮有多長,李白說有三千丈,從天上流下直沖到東海之濱,如黃河之水天上來,一路奔流到海,不過李白這次想到的不是這滾滾流水一去不返,而是我的煩惱呀,為什麼像這河流一樣長、那麼多。然後看看鏡中,我的頭髮零零星星斑白如霜,感覺不知不覺自己已經老了。

秋霜只是零零星星的一點雪花,不會是舖天蓋地的白雪,和白髮三千丈形容的是截然不同的二個畫面。這首詩和將進酒的頭二句要描述的畫面是相近的,要表達的意義卻稍有不同。

讀李白的詩,白天的流水和扁舟、晚上的明月和杯中酒,是李白作品中最常見的場景,而愁(煩惱)總是如影隨形。有一首詩李白把這些東西全部寫進去了: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天才橫溢,名滿天下,初入長安就受唐玄宗賞析,天寶元年供奉翰林,與皇帝談笑對飲。不過李白個性驕狂,酒後失態,得罪小人,逐漸被皇帝疏遠。當然,唐玄宗自改元天寶後耽於逸樂,沉迷聲色,重用小人,最後招致安史之亂,並不算是個英明的君主。李白在長安得意不到兩三年,被皇帝疏遠,於天寶三年「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離開長安。本來就在天子身邊,大有機會一展所長,轉眼間機會卻失去了,從得意變成失意,與其說他飲酒誤事,不如說他是驕狂誤事。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這幾句可說是他離開長安後半生的寫照。

印度佛教有「三千大千世界」的說法,大意是說這世界有小千世界、1000個小千世界集成一個中千世界、1000個中千世界集成一個大千世界。這小中大三種「千世界」,簡稱三「千世界」三「千世界」合成一個大千世界,故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是包含三種千的意思,不是3000的意思。跟三千煩惱絲完全無關。

出家到了明朝已經愈來愈困難,像考執照一樣,要考試合格才能拿到度牒,拿到度牒才有資格剃度出家,當中自然不乏讀書人和文學創作高手。「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和「三千煩惱絲」在文學表達上更有異曲同工之妙。自從活版印刷技術普及之後,民間多印刷發行佛經和小說,小說又以談及因果報應置入宗教人生哲學觀念的故事為主流,加上民間流傳的許多佛偈、參悟詩、戲劇歌詞和對白,都是以文學手法傳達宗教人生哲學觀念。「三千煩惱絲」的典故出自後代中國文人之創作的說法,較出於翻譯自古印度佛經的說法,應該更有理據。

 

佛陀壁畫.png

 

這幅是公元2-3世紀Gandhara的壁畫,畫中無論佛陀和其他人都是有頭髮的。印度人多屬卷髮,從古代印度地區的藝術創作中發現佛祖的形象頗為一致,都是把長髮束成端莊整潔的寶髻,只是有些藝術表現頭髮卷曲的程度不一。

Gandhara乾陀羅國,是公元前6世紀已經存在的南亞次大陸國家,核心區域包括今巴基斯坦東北部和阿富汗東部,是印度大陸文明發源地之一,而且由於地處歐亞大陸連接點上,也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價值。Gandhara佛教造像藝術是時代典範,對於佛祖時代他和他的追隨者的頭髮造型究竟是怎樣,非常值得參考。

 

 

【博客來 // 五花馬非馬】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6112?sloc=main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難得糊塗 的頭像
    難得糊塗

    記得要笑

    難得糊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