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對於音樂的認識可能比一般門外漢更差。自知天份一般,從小也沒有可以學習的環境條件。不過對於一些名曲可能只是讀過一些樂評或作曲家故事,結果卻莫名其妙的著迷,如白遼士的幻想,柴可夫斯基的悲愴,貝多芬的命運和月光曲,只要聽著音符而思考著那個題目,足以擺脫所有現實。

近日讀一本雜書,提到一位廿世紀的鋼琴演奏家Byron Janis。因為要回應某朋友的深奧詰問,於是google了Byron Janis的資料,結果看到這麼一段:

「堅尼斯...,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拉赫曼尼洛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聆聽這兩份錄音,Janis都處在一種顛峰的個人表演狀態,有些段落,尤其是第三樂章的高潮起伏,聽起來,實在太誇張,太攝人,太美。近一步聆聽,仍可發現許多不同。1957年的RCA的收音,可能才剛是stereo的發韌,琴音雖然收錄地通透無比,卻幾乎沒有低頻的厚度與量感。加以堅尼斯白熱化,幾乎瘋狂的入迷彈奏,聽起來像是酒神Bacchus的官能祭典,不穩定,太沉溺,非常浪漫,非常病態的拉赫曼尼諾夫。

RCA的演奏張狂,極富表情,讓人想要大呼Bravo(帥啊,Janis),一整個就是「表演」、「演奏會」的熱度與張力,只是瞬間迸發的意念,沒有好好沉澱,總是太快燒盡:炫爛,總得歸於平靜。在水星,堅尼斯在熱演奏中,調合了隱於其內的緩調詩情,較細膩,較沉穩,在最昂放的激情中,仍然試著凝冽出一顆淡紫水晶,待火。... 當然,這只是兩個Janis的粗略比較。兩個Janis都是酒神的信徒,早期霍洛維茲狂放哲學的繼承人。只是,在浪漫之中,在狂飆的競速裡,我好像還是聽見了那幽深暗微,那是一個鋼琴家超越他自己的留聲片刻。 」



衝著「酒神的信徒」五字,興沖沖上youtube抓那篇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希望沒有抓錯,否則就貽笑大方了。下午,去唱片店買正版唱片。

回說某人的深奧詰問:「藏人悟了什麼?不知其所以然~~」偏巧我剛讀到那本雜書,裡面的堅尼斯有一次和一位發現DNA雙螺旋的諾具爾獎得主James Watson談起,他說:「科學上的成功得靠重複,一切都得做三十五次,否則不算數;而藝術上的成功則是靠不重複,你嘗試某個不尋常的作法,或許它會成功,但你永遠不會嘗試重複它,否則這一來就會毀了它。」

這世界儘多人從事藝術,卻絕少真正的藝術家,儘多人研究科學,也絕少真正的科學家,而真正的藝術家與真正的科學家的數量,大致上應差不多吧。漸悟與頓悟,不是相對的,只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難得糊塗 的頭像
    難得糊塗

    記得要笑

    難得糊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