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朋友介紹好書<學習的王道>,還來不及買,在網上隨便看書摘,就已經停不下來。文筆優美流暢,而作者透過陳述自己的各種學習經驗、交叉融會、檢討及總結,展現了一套非常值得參考的學習之道。
我一直贊成孩子不要花太多時間在書本和考試上,先讓興趣廣泛,之後才隨個性專注在一二個項目上,都長大後,兒時從那些玩藝學得的經驗和道理,突然融會貫通,就變成是支撐自己在社會競爭中繼續成長的最重要基石。此書的基本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
下文摘錄自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09/09/06/432115.html。開卷數頁,已值得玩味。
〈引言〉
事也,凡事上窮極其理……物我一理,纔明彼即曉此,合內外之道也。
十一世紀,宋朝《二程遺書》
二○○四年十二月五日,台北縣新莊體育館
第七屆中華盃太極拳國際錦標賽決賽:
進入第二回合前的四十秒,我躺在地上試圖呼吸。痛,早已痛徹全身。深呼吸。一切放空。我明天勢必提不起肩來;至少一年才會痊癒;而現在傷勢搏動著,充滿生命力。我感覺到我四周的空氣在震動,整個體育館隨著中文的加油聲浪而晃動,但卻不是為我。隊友滿臉憂慮地俯身跪在我身邊。他們替我按摩手臂、肩膀和腿。鈴響了。我聽見坐在看台上的爸爸高喊:「快起來啊,喬希!」我得爬起來。我看著對手跑到賽台的中心。他拍著胸脯大喊。觀眾歡聲雷動。他們管他叫「水牛」;「水牛」的塊頭比我大,比我強壯,動作卻如貓般靈敏。但我可以解決他,只要我有辦法走到賽台中心。我得要扎穩腳步,馬上提起丹田之氣才行。我們的手腕相觸,比賽鈴響,他有如貨櫃車頭的重拳落在我身上。
誰能料想得到我會站在這裡?幾年前,我還在全球各地的西洋棋菁英賽事中巡迴比賽。從八歲起,我就一直是全美同齡選手中段數最高的西洋棋手;而一直以來,我的生活重心就是接二連三的比賽和專為幫助我在下一回全國冠軍或世界冠軍大賽達到巔峰而設計的訓練課程。根據家父著作《天生小棋王》所改編,描述我童年時代的西洋棋生涯的同名電影推出後,我在十五歲至十八歲間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我被視為全美國最出色的少年棋士,很多人都告訴我該追隨巴比‧費雪和蓋瑞‧卡斯帕洛夫等在棋壇屹立不墜的大師的腳步,拿下世界冠軍頭銜。
但事情沒那麼容易。在電影上映之後,不論到哪裡參加巡迴比賽,總是會有崇拜者圍上來要求簽名。這一來我的心思不再專注在棋局上,而意識到自己身為名人。我從小就喜愛鑽研西洋棋藝的機會,喜愛在引人入勝的複雜層次中遨遊。我可以在棋盤前一坐就是幾個小時,而在起身時熱血沸騰,並且對西洋棋、籃球、海洋、心理學、愛、藝術有了更深入的看法。西洋棋總是令我振奮,卻也讓我獲得性靈上的平靜。西洋棋讓我找到核心位置。西洋棋是我的良師益友。但就在突然間,棋賽變得陌生又令人不安。
我還記得有一回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巡迴賽:當時的我還是個年輕的國際西洋棋大師(International Master),賽場內有上千名與賽者,其中包括二十六位來自世界各地、棋力高深的特級大師(Grandmaster)。身為後起之秀,我對週遭的偉大智者有著無比的崇敬。我花了幾百個小時研讀他們的經典棋局,深深折服於他們精湛的棋藝。就在第一回合開始之前,端坐在棋盤前的我沉浸於思緒中,為開局作準備。就在此時,大會廣播向在場觀眾宣佈,電影《天生小棋王》的主人翁也在現場。工作人員把一幅電影海報放在我的棋桌邊,影迷一下子蜂擁而上,圍聚在將主棋桌與觀眾分隔的圍繩邊。賽事繼續進行,當我起身想要釐清思路時,許多年輕女性把她們的電話號碼遞到我手中,還有人要求我在他們的腹部或小腿上簽名。
這樣的場面聽起來或許是個十七歲懷春男孩的夢想,我也不否認我還挺享受來自各方的注意力,但就我在專業上的發展來說卻是場夢魘。我的棋賽佈局開始四分五裂。我發現自己不再專注於棋賽的思考,而是想著,我專注思考的模樣不知好不好看?我所尊敬的特級大師前輩沒受到應有的重視,對我皺起眉頭。有些特級大師對我流露出他們的輕蔑與不屑。我只不過贏得了八次全國大賽冠軍,卻擁有大批粉絲和觀眾的支持,但這些外在的名聲對追求卓越一點幫助都沒有,更不用提對追求幸福毫無助益。
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懂得名聲背後深深的虛空。我向來致力追求的是棋藝上的成長,對於長時間的密集內省後所獲得的那種手心冒汗的滿足感更是習以為常。這種平靜愉悅的感受和外人的阿諛奉承完全無關,而我深深期盼能夠重回那段純真、收穫豐富的時光。我很懷念單單純純就是個西洋棋習技者的身分,但我卻逃脫不了鎂光燈的焦點。我發現自己開始害怕西洋棋,每次要出門參加巡迴賽前就很不舒服。在這段日子裡我下棋毫無靈感,反倒常應邀上電視節目。我在眾人面前擺出笑臉。
到了十八歲那一年,我偶然讀了《道德經》,人生方向因此轉了個大彎。《道德經》渾然天成的智慧讓我深受感動,我開始鑽研其他佛教與道教的哲學文本。我體認到,即使成為旁人眼中的翹楚,不一定就會過得快樂,而我嚮往的是內在的平靜。
一九九八年十月五日,我走進位於曼哈頓下城的陳至誠太極拳學院,發現自己置身於一群專心一致、穩穩施展拳法的男女當中。我過去所習於面對的是充滿鬥志的棋手,眼中只有面前的棋局,一心想要贏得大比賽,但太極拳學院這群人的焦點卻是肢體的覺察,彷彿這些經過思考後慢慢施展的奇怪動作會帶來某種內在的喜樂。
我開始練習太極拳,幾個星期後,我發現自己在家裡練習這些從冥想內觀的方式出發的動作,一練就是好幾小時。由於過去西洋棋生涯的複雜牽連,能夠重新在新環境裡單純當一個初學者,是一件美妙又自在的事情,而且太極拳的藝術與我有種說不出的契合。當我隨著這些古老步法輕巧移動時,我對自己身體充滿生命力的脈動感到不可思議,感覺彷彿是在向古老的調整方法汲取源源不絕的能量。
我的師父是舉世聞名的太極拳特級大師陳至誠,他花了許多個月的時間指導在初級班練拳的我,耐心糾正我的動作。在站了十五名菜鳥新生的教室裡,陳老師遠遠從六公尺外定定地盯著我看,不發一語地擺出我的姿勢,接著或向左或向右微微鬆開手肘。我跟著他微妙的指示修正動作。突然間,我的手充滿澎湃的能量,儼然像是他替我接上了電流一樣,讓我的心緒鎮定下來。他對人體運作的理解簡直神奇不可思議,但同樣令人佩服的是他的謙遜。在許多人眼中,他是當今世上最偉大的太極拳大師,但他卻能將初學的菜鳥與長年追隨他的弟子一視同仁,用同樣的關照耐心指導。
我學得很快,也對自己的成長感到不可思議。我十二歲起就有紀錄習棋日誌的習慣,在學棋的過程中觀察自己的心理層面,而現在我也開始為學習太極拳的過程寫日誌。
大約花了六個月時間修正套路動作(即太極拳的人體動作姿勢)後,陳老師邀我去上推手班的課。這真是令人興奮,這是我邁向太極拳術世界中武術面的一小步。第一堂推手課上,陳老師和我面對面站立,兩人右腳向前,右腕背相抵。師父要我推他,但當我照辦時,他卻已不在原地;我覺得自己似乎像被吸塵器吸住一樣向前撲倒在地上,擦傷了額頭。再來一回,這次老師輕輕向我推來,而我雖然試著閃避卻無處可逃。最後,憑著本能,我試著向後閃身好躲開面前襲來的力道,而陳老師根本連我衣角都沒沾到,就把我摔飛了出去。
過了一段時間,陳老師教我懂得了不使力的肢體力學。隨著拳術訓練的益發嚴格,我學會在雙足不離地的情況下化解對手的攻擊。我發現自己運拳時刻意盤算得更少,更多時候是隨著意念而動,而隨著這些肢體上的技巧逐步內化,太極拳冥想套路的細微動作變化卻開始在推手練習中靈活了起來。我還記得有一次,在一次交手練習中,我感到對手身形出現破綻,而突然間他似乎飛了開去。他一臉震驚,告訴我他被推開了,但他卻沒看見我有什麼大動作。我不知要如何解釋,但慢慢的,我開始體會到平日在家裡客廳打坐冥想練習的武術力量。在成千上萬次慢動作、不斷修正重複某些招式之後,我的身體能夠直覺的使出那個招式。不知怎麼解釋,但在太極中,並不需要太多氣力就可以產生莫大的肢體效應。
這種形態的學習經驗與過去習棋的經驗相彷。一直以來,我都是不斷的研習各種技巧、原理和理論,直到它們與我的潛意識結合為一。從外表看來,太極與西洋棋實在是南轅北轍,但兩者逐漸在我心中融合。我開始把西洋棋的觀念轉化為太極語言,彷彿這兩種技藝透過本質相通的場域而彼此連結。隨著一天天的深入體會,我注意到西洋棋與太極拳之間有越來越多的相似之處,直到當我練習太極拳時感覺自己好像在研讀奕棋技巧一樣。有一次,我在曼菲斯進行一對四十的即席西洋棋對奕表演賽,賽事進行到中途,我才意識到自己將這些比賽當成打太極拳。我沒有計算棋位的紀錄或設想開局的變化,我只感覺到棋路的流暢,填滿空檔,就像我在海上或沉浸在武術中那般乘風破浪。這實在太不可思議了!我在沒有刻意下棋的情況下贏了一局局的棋賽。
同樣的,當我置身於推手比賽中,時間似乎慢了下來,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去一一拆解對手的架勢,找出他的弱點,就像在棋賽中一樣。我對大腦意識活動的著迷、對西洋棋與太極拳的研究、對文學與海洋的喜愛、對冥想與哲學的熱愛,全都與專注鑽研興趣而援引心靈潛力的主題相關。我的成長逐漸被定義為「心無罣礙」。心無二用的專心致志,讓雜念或不實的解釋無從滲入我的自覺,而且在意識所體會到的不同人生經驗之間,我更觀察到其間的清楚關聯。
當我努力讓自己對這些關聯抱持開放態度,我的生命中瞬間充滿了強烈的學習經驗。我還記得某個風雨交加的下午,我坐在百慕達的一座峭壁上,看著巨浪一陣陣拍打礁岩。我專心看著浪花慢慢退下又與大海合而為一,突然間想出困擾我好一段時間的西洋棋難題的答案。還有一次,在完全沉浸於分析棋位長達八小時之後,我竟然想到太極拳技上的突破,並且在當晚的課堂中演練成功。偉大的文學激發棋藝的成長,在紐約市的路邊球場投籃讓我找到可以運用在太極拳上的流暢感,潛入海面下七十呎閉氣,幫助我泰然面對西洋棋或武術世界冠軍錦標賽的時間壓力。讓自己能在極度生理疲勞後快速減緩自己心跳的訓練,讓我在一場又一場耗費心神的西洋棋巡迴賽賽局間迅速恢復疲勞。在陷入多年的徬徨迷霧後,我終於又能自在地飛翔,貪婪地吸收資訊,無可救藥地愛上學習。
(下略)
我一直贊成孩子不要花太多時間在書本和考試上,先讓興趣廣泛,之後才隨個性專注在一二個項目上,都長大後,兒時從那些玩藝學得的經驗和道理,突然融會貫通,就變成是支撐自己在社會競爭中繼續成長的最重要基石。此書的基本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
下文摘錄自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09/09/06/432115.html。開卷數頁,已值得玩味。
〈引言〉
事也,凡事上窮極其理……物我一理,纔明彼即曉此,合內外之道也。
十一世紀,宋朝《二程遺書》
二○○四年十二月五日,台北縣新莊體育館
第七屆中華盃太極拳國際錦標賽決賽:
進入第二回合前的四十秒,我躺在地上試圖呼吸。痛,早已痛徹全身。深呼吸。一切放空。我明天勢必提不起肩來;至少一年才會痊癒;而現在傷勢搏動著,充滿生命力。我感覺到我四周的空氣在震動,整個體育館隨著中文的加油聲浪而晃動,但卻不是為我。隊友滿臉憂慮地俯身跪在我身邊。他們替我按摩手臂、肩膀和腿。鈴響了。我聽見坐在看台上的爸爸高喊:「快起來啊,喬希!」我得爬起來。我看著對手跑到賽台的中心。他拍著胸脯大喊。觀眾歡聲雷動。他們管他叫「水牛」;「水牛」的塊頭比我大,比我強壯,動作卻如貓般靈敏。但我可以解決他,只要我有辦法走到賽台中心。我得要扎穩腳步,馬上提起丹田之氣才行。我們的手腕相觸,比賽鈴響,他有如貨櫃車頭的重拳落在我身上。
誰能料想得到我會站在這裡?幾年前,我還在全球各地的西洋棋菁英賽事中巡迴比賽。從八歲起,我就一直是全美同齡選手中段數最高的西洋棋手;而一直以來,我的生活重心就是接二連三的比賽和專為幫助我在下一回全國冠軍或世界冠軍大賽達到巔峰而設計的訓練課程。根據家父著作《天生小棋王》所改編,描述我童年時代的西洋棋生涯的同名電影推出後,我在十五歲至十八歲間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我被視為全美國最出色的少年棋士,很多人都告訴我該追隨巴比‧費雪和蓋瑞‧卡斯帕洛夫等在棋壇屹立不墜的大師的腳步,拿下世界冠軍頭銜。
但事情沒那麼容易。在電影上映之後,不論到哪裡參加巡迴比賽,總是會有崇拜者圍上來要求簽名。這一來我的心思不再專注在棋局上,而意識到自己身為名人。我從小就喜愛鑽研西洋棋藝的機會,喜愛在引人入勝的複雜層次中遨遊。我可以在棋盤前一坐就是幾個小時,而在起身時熱血沸騰,並且對西洋棋、籃球、海洋、心理學、愛、藝術有了更深入的看法。西洋棋總是令我振奮,卻也讓我獲得性靈上的平靜。西洋棋讓我找到核心位置。西洋棋是我的良師益友。但就在突然間,棋賽變得陌生又令人不安。
我還記得有一回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巡迴賽:當時的我還是個年輕的國際西洋棋大師(International Master),賽場內有上千名與賽者,其中包括二十六位來自世界各地、棋力高深的特級大師(Grandmaster)。身為後起之秀,我對週遭的偉大智者有著無比的崇敬。我花了幾百個小時研讀他們的經典棋局,深深折服於他們精湛的棋藝。就在第一回合開始之前,端坐在棋盤前的我沉浸於思緒中,為開局作準備。就在此時,大會廣播向在場觀眾宣佈,電影《天生小棋王》的主人翁也在現場。工作人員把一幅電影海報放在我的棋桌邊,影迷一下子蜂擁而上,圍聚在將主棋桌與觀眾分隔的圍繩邊。賽事繼續進行,當我起身想要釐清思路時,許多年輕女性把她們的電話號碼遞到我手中,還有人要求我在他們的腹部或小腿上簽名。
這樣的場面聽起來或許是個十七歲懷春男孩的夢想,我也不否認我還挺享受來自各方的注意力,但就我在專業上的發展來說卻是場夢魘。我的棋賽佈局開始四分五裂。我發現自己不再專注於棋賽的思考,而是想著,我專注思考的模樣不知好不好看?我所尊敬的特級大師前輩沒受到應有的重視,對我皺起眉頭。有些特級大師對我流露出他們的輕蔑與不屑。我只不過贏得了八次全國大賽冠軍,卻擁有大批粉絲和觀眾的支持,但這些外在的名聲對追求卓越一點幫助都沒有,更不用提對追求幸福毫無助益。
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懂得名聲背後深深的虛空。我向來致力追求的是棋藝上的成長,對於長時間的密集內省後所獲得的那種手心冒汗的滿足感更是習以為常。這種平靜愉悅的感受和外人的阿諛奉承完全無關,而我深深期盼能夠重回那段純真、收穫豐富的時光。我很懷念單單純純就是個西洋棋習技者的身分,但我卻逃脫不了鎂光燈的焦點。我發現自己開始害怕西洋棋,每次要出門參加巡迴賽前就很不舒服。在這段日子裡我下棋毫無靈感,反倒常應邀上電視節目。我在眾人面前擺出笑臉。
到了十八歲那一年,我偶然讀了《道德經》,人生方向因此轉了個大彎。《道德經》渾然天成的智慧讓我深受感動,我開始鑽研其他佛教與道教的哲學文本。我體認到,即使成為旁人眼中的翹楚,不一定就會過得快樂,而我嚮往的是內在的平靜。
一九九八年十月五日,我走進位於曼哈頓下城的陳至誠太極拳學院,發現自己置身於一群專心一致、穩穩施展拳法的男女當中。我過去所習於面對的是充滿鬥志的棋手,眼中只有面前的棋局,一心想要贏得大比賽,但太極拳學院這群人的焦點卻是肢體的覺察,彷彿這些經過思考後慢慢施展的奇怪動作會帶來某種內在的喜樂。
我開始練習太極拳,幾個星期後,我發現自己在家裡練習這些從冥想內觀的方式出發的動作,一練就是好幾小時。由於過去西洋棋生涯的複雜牽連,能夠重新在新環境裡單純當一個初學者,是一件美妙又自在的事情,而且太極拳的藝術與我有種說不出的契合。當我隨著這些古老步法輕巧移動時,我對自己身體充滿生命力的脈動感到不可思議,感覺彷彿是在向古老的調整方法汲取源源不絕的能量。
我的師父是舉世聞名的太極拳特級大師陳至誠,他花了許多個月的時間指導在初級班練拳的我,耐心糾正我的動作。在站了十五名菜鳥新生的教室裡,陳老師遠遠從六公尺外定定地盯著我看,不發一語地擺出我的姿勢,接著或向左或向右微微鬆開手肘。我跟著他微妙的指示修正動作。突然間,我的手充滿澎湃的能量,儼然像是他替我接上了電流一樣,讓我的心緒鎮定下來。他對人體運作的理解簡直神奇不可思議,但同樣令人佩服的是他的謙遜。在許多人眼中,他是當今世上最偉大的太極拳大師,但他卻能將初學的菜鳥與長年追隨他的弟子一視同仁,用同樣的關照耐心指導。
我學得很快,也對自己的成長感到不可思議。我十二歲起就有紀錄習棋日誌的習慣,在學棋的過程中觀察自己的心理層面,而現在我也開始為學習太極拳的過程寫日誌。
大約花了六個月時間修正套路動作(即太極拳的人體動作姿勢)後,陳老師邀我去上推手班的課。這真是令人興奮,這是我邁向太極拳術世界中武術面的一小步。第一堂推手課上,陳老師和我面對面站立,兩人右腳向前,右腕背相抵。師父要我推他,但當我照辦時,他卻已不在原地;我覺得自己似乎像被吸塵器吸住一樣向前撲倒在地上,擦傷了額頭。再來一回,這次老師輕輕向我推來,而我雖然試著閃避卻無處可逃。最後,憑著本能,我試著向後閃身好躲開面前襲來的力道,而陳老師根本連我衣角都沒沾到,就把我摔飛了出去。
過了一段時間,陳老師教我懂得了不使力的肢體力學。隨著拳術訓練的益發嚴格,我學會在雙足不離地的情況下化解對手的攻擊。我發現自己運拳時刻意盤算得更少,更多時候是隨著意念而動,而隨著這些肢體上的技巧逐步內化,太極拳冥想套路的細微動作變化卻開始在推手練習中靈活了起來。我還記得有一次,在一次交手練習中,我感到對手身形出現破綻,而突然間他似乎飛了開去。他一臉震驚,告訴我他被推開了,但他卻沒看見我有什麼大動作。我不知要如何解釋,但慢慢的,我開始體會到平日在家裡客廳打坐冥想練習的武術力量。在成千上萬次慢動作、不斷修正重複某些招式之後,我的身體能夠直覺的使出那個招式。不知怎麼解釋,但在太極中,並不需要太多氣力就可以產生莫大的肢體效應。
這種形態的學習經驗與過去習棋的經驗相彷。一直以來,我都是不斷的研習各種技巧、原理和理論,直到它們與我的潛意識結合為一。從外表看來,太極與西洋棋實在是南轅北轍,但兩者逐漸在我心中融合。我開始把西洋棋的觀念轉化為太極語言,彷彿這兩種技藝透過本質相通的場域而彼此連結。隨著一天天的深入體會,我注意到西洋棋與太極拳之間有越來越多的相似之處,直到當我練習太極拳時感覺自己好像在研讀奕棋技巧一樣。有一次,我在曼菲斯進行一對四十的即席西洋棋對奕表演賽,賽事進行到中途,我才意識到自己將這些比賽當成打太極拳。我沒有計算棋位的紀錄或設想開局的變化,我只感覺到棋路的流暢,填滿空檔,就像我在海上或沉浸在武術中那般乘風破浪。這實在太不可思議了!我在沒有刻意下棋的情況下贏了一局局的棋賽。
同樣的,當我置身於推手比賽中,時間似乎慢了下來,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去一一拆解對手的架勢,找出他的弱點,就像在棋賽中一樣。我對大腦意識活動的著迷、對西洋棋與太極拳的研究、對文學與海洋的喜愛、對冥想與哲學的熱愛,全都與專注鑽研興趣而援引心靈潛力的主題相關。我的成長逐漸被定義為「心無罣礙」。心無二用的專心致志,讓雜念或不實的解釋無從滲入我的自覺,而且在意識所體會到的不同人生經驗之間,我更觀察到其間的清楚關聯。
當我努力讓自己對這些關聯抱持開放態度,我的生命中瞬間充滿了強烈的學習經驗。我還記得某個風雨交加的下午,我坐在百慕達的一座峭壁上,看著巨浪一陣陣拍打礁岩。我專心看著浪花慢慢退下又與大海合而為一,突然間想出困擾我好一段時間的西洋棋難題的答案。還有一次,在完全沉浸於分析棋位長達八小時之後,我竟然想到太極拳技上的突破,並且在當晚的課堂中演練成功。偉大的文學激發棋藝的成長,在紐約市的路邊球場投籃讓我找到可以運用在太極拳上的流暢感,潛入海面下七十呎閉氣,幫助我泰然面對西洋棋或武術世界冠軍錦標賽的時間壓力。讓自己能在極度生理疲勞後快速減緩自己心跳的訓練,讓我在一場又一場耗費心神的西洋棋巡迴賽賽局間迅速恢復疲勞。在陷入多年的徬徨迷霧後,我終於又能自在地飛翔,貪婪地吸收資訊,無可救藥地愛上學習。
(下略)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