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父親節搶先吃,介紹四款最普及的粵菜,男人喜歡喝酒吃肉的都很難拒絕,今天都吃到升級版:

介紹四味流行廣東菜

蜜汁伊比利叉燒,廣東話是我最愛吃的「燶邊肥叉」,採用伊比利豬是食材升級了,豬肉鬆軟帶爽脆的彈性口感,所謂「燶邊」即邊角位燒焦香脆,從爐中燒好後還要再加一層蜂蜜和麥芽糖,一口酒一口肉,煩惱盡消。
介紹四味流行廣東菜
生炸乳鴿,現代的偷工技巧是鴿煮七分熟,風乾再舖點炸粉,最原汁惹味的做法是生殺的鴿子先在鹵水汁中浸泡一天,起來後洗淨再塗一層醃料,風乾,然後油泡。出菜時外脆內嫩,用手撕開,肉汁流油。如果是熟鴿,就不會有流油的感覺,肉汁死死的沒有彈性。
介紹四味流行廣東菜
脆皮紅汁牛肋排,這是升級版,香港的知名小菜叫「脆皮崩沙腩」,牛腩中最正斗的部位,這次先級在先用紅酒特製的醬料醃製過夜後再照程序製作,傳統風味中夾雜了一點紅酒香的洋鬼子味,搭配紅酒和拔蘭地特別適合。
介紹四味流行廣東菜
最後一道是豪華煲仔飯,傳統煲仔飯使用的是臘肉,紅黑二色臘腸,雖然台灣一般買不到最頂尖的臘腸,但升級了以香港的金蠔替代了臘肉,香味加倍。一碗臘味飯下肚,又想回香港老家找老朋友任喝兩杯了。
感謝麟聚Eddie哥提供升級版享受!
 
最傳統的香港煲仔飯,採用的臘腸是天然的腸衣(就是豬腸衣)而不是化學腸衣,蒸熟後腸衣與腸肉不會分離,紅腸採用「三花」腸。即有三分肥肉,表面可看到紅肉當中夾雜了白色一顆顆的肥膏,飯蒸熟時豬油自然從腸衣流出,滲進飯香。黑腸會採用鮮鴨肝腸,台灣的肝腸都是雞鴨肝混豬肉,香港的新鮮鴨肝腸中沒有豬肉,是完全兩種風味。從前我們做煲仔飯根本不需要再加臘肉,那會有過多肥油。現代人的假健康概念,要吃全瘦肉的臘腸,這種臘腸油不夠,結果再加臘肉一齊煲是為了添加油份,結果更油更不健康。另外,正統的香港臘腸是採用玫瑰露酒,與高粱香腸是完全不一樣的底蘊。
 
同樣道理現在的主流消費者買叉燒都要挑瘦的和刮走燒焦的部分,燶邊肥叉蕩然無存,除了一些老字號的燒臘店外,很難買到吃到了。至於乳鴿控一年四季都想吃乳鴿,其實乳鴿冬天比較肥美,才算當時得令。小時候吃乳鴿最少要十三四兩,現在最大乳鴿也就十二兩,一般只有十至十一兩,不復當年勇是受限於食材了。
台北想吃升級版的以上粵菜可搜尋「麟聚」
想買最地道的香港臘腸「三花」和「鮮鴨膶腸」可搜尋香港西環「和珍臘味」,1936年老字號。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難得糊塗 的頭像
難得糊塗

今夜貓沒叫

難得糊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