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選課當以浪漫熱清,直率開朗,志向遠大的內容為教材,最好能符合少年人的心性和現代社會的氛圍,也能符合他們的現代生活體驗。心思成熟、用字艱深或悲哀沉痛的作品,需要連同作者生平或歷史背景一起分析,不能過於片面;而且不宜太多,因為學生限於人生體驗,實難有所共鳴。學生沒有共鳴,就左耳入右耳出,水過鴨背,過目即忘,任你千古名篇,也是白費心機。

古代的文人為什麼愛寫鄉愁,有其時代背景、社會因素。古人為了考取功名,從四面八方一路流浪到京城考試做官,又常遭逢戰亂,這一離開家園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回家去。現代的中小學生人人在自己家門附近讀書,如何能領略中老年人離鄉別井有家歸不得的惆悵?領略古人作品,是應該連同當時社會面貌一起聯想的。現在是搜尋年代,輸入關鍵字,就馬上跳出答案。

太沉重悲痛的作品,方今太平盛世,中小學生也是難以體會。像端午節雖至今仍是中國傳統三大節日之一,其意義遠不如清明節慎終追遠重要。至於屈原,可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寫遺書自殺之人。歷代忠肝義膽受盡委屈仍為國捐驅的英雄和忠臣烈士多的是,屈原的生平留書自殺不可為年輕人表率,<離騷>語言脫節內容更都是抱怨一堆,雖大名鼎鼎其實不教也罷。學校教<離騷>,從來無學生喜歡<離騷>,語言脫節,經驗脫節,也不符少年人心性和志向,現代語發牢騷和發騷倒是常用的,不知此騷跟彼騷,有沒有什麼關聯?

如果一定要介紹端午節,其實也可以不介紹屈原。五四學者聞一多(1899-1946)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和有關,詳見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端午節推斷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只是過去二千多年的所謂儒家思想,都瞎說端午節是要紀念忠臣屈原,以之置入性行銷,期望皇帝愛惜忠臣。介紹端午節,其實未必要介紹屈原。

華人習俗重視端午節,有其傳統背景:古代農業社會,從開春忙到秋收,然後冬天休息。按二十四節氣,春節差不多在立春,一年從新開始,開田播種,端午節差不多在夏至,正是完成了一半,中秋差不多在秋分,陸續收成。由此,中國最重要的節日,就是春節新年,端午節和中秋節,在這三個重要的時間里程碑,藉慶祝節日之故,為自己打打氣,加加油。直至今天,許多華人企業,仍有派發三節獎金紅包的習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難得糊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