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直很想看這部電影,又怕浪費了時間,直到出名挑剔的熟人看後大讚,才終於下定決心上網觀看。凌晨一時二十分看,三點前播完,一氣呵成絕無冷場,看後還精神奕想寫幾句影評。
12 angry men.jpg

一九五七年的黑白片。據說當初是一部舞台劇改編,後來又被俄羅斯翻拍。全片約九十六分鐘,沒有大卡士,較有名氣者惟亨利方達,不是我喜歡的演員,按其當時名氣了不起是二流頂。講明十二怒漢,當中沒半個女人,連花瓶都沒有,電影罕見,男人包括亨利方達和羅拔韋伯,嚴格來說也沒一個帥哥。故事內容是一宗指控一個十八歲孩子殺父的一級謀殺案,雙方陳詞完畢,十二個陪審員必須閉門商議,若有罪,是坐電椅的死刑,必須十二人全票同意,若無罪,亦必須十二人全票通過。

電影的精采處是如何從一開始十一比一判定有罪,到最後一致通過無罪。全片除了開場和結尾,超過九十分鐘是十二個醜男人困在狹窄的斗室中演出,沒有場景,沒有女角,沒有大動作,更沒有大卡士,以今天的標準根本不可能有票房。單憑一個精采的推理劇本,案情在各人的爭議激辯中抽絲剝繭,十二個怒漢也在各次峰迴路轉的激辯中呈現出每個人清楚的個性特色,透過角色衝突和懸疑推理推進劇情,而成就一部經典之作,導演和人物設計是最值得學習之處。

12 angry men3.jpg

就像水滸傳一樣,單憑人物刻劃就贏了一半,且看這十二怒漢長得什麼模樣:

第一陪審員: 主評審員,必須保持理性提供指引和維持秩序,盡力耐心和持平。其人個性穩健,只曾一次情緒失控,就迅速回復過來。非常控制,不隨便發表意見,穩守持平的角色。
第二陪審員: 一個其貌不揚的矮子,個性溫和,有點怯懦。
第三陪審員: 剛強,憤怒,霸道,氣勢逼人。有一個不肖子。
第四陪審員: 冷靜,頭腦精密如電腦,重視邏輯,事事列點寫筆記,如數家珍。
第五陪審員: 出身貧民窟的中產階級,寡言低調。
第六陪審員: 工人。不擅判斷,但富正義感。
第七陪審員: 街頭售貨員。聰明,沒有耐性,沒有原則。玩世不恭,一心趕著去看球賽。
第八陪審員: 建築師。(亨利方達)第一個力排眾議,認為遇有合理疑點應判孩子無罪,而其實他只是堅持有疑點,並非堅信孩子沒有殺人。頭腦縝密,富推斷力,優雅的紳士。
第九陪審員: 所有陪審員都在三十至五十之間,惟獨二個例外。他七十多歲,每發言都被其他精壯的反對派蔑視,而其實他是十二人中最精明睿智、觀察最敏銳的一個。兩個關鍵證人都因他的觀察而被推翻。
第十陪審員: 五十來歲的老闆,重感冒,說話大聲,暴躁,頑固,有嚴重的階級/(種族?)歧視
第十一陪審員: 從事鐘錶製造,謹慎,循規蹈距,符合邏輯
第十二陪審員: 年輕的廣告公司從業員,輕佻散漫,搖擺不定

12 angry men2.jpg
劇情的逼力來自各個鮮明個性造成的種種矛盾和衝突。此中有人只憑主觀偏見,有人因個人感情因素,有人重視證據和邏輯,有人只憑直覺,有人壁壘分明,有人搖擺不定。當中第八陪審員其實就只是「直覺」有疑點而已,並無非常具體的反對證據。

如何推翻疑案,用的是傳統推理小說架構,先設定牢不可破的死局,結果每隔一段時間就突然多丟出一樣小破綻,例如在附近當舖買到相似的刀,住在樓下的老人是個窮困的跛子,住在馬路對面的女人是個戴眼鏡的,孩子比其父矮七吋。然後戲中人透過縝密的分析,逐點推翻。

此片證明了只要有一個出色的劇本,不用搞什麼特技或花樣,十二個人站站坐坐就成一場好戲。 當資源給到最少的時候,才看見真正的才華。此片的最佳演繹者,是編劇和導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難得糊塗 的頭像
    難得糊塗

    記得要笑

    難得糊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