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blog有個很有趣的功能,就是會告訴你去年今日,你登了什麼文章。平常不多注意,今日無意中發現去年四月登了一篇「入林」,內容是三十歲時和三十五歲時寫的兩首七律。
想起年少時寫的律詩,都是中年況味,二十歲時寫了一篇參加全港大專賽,白頭主審何文匯說這是「少作白頭吟」。回頭再看從前寫的七律,頗符合今日心情,而近年寫的所謂現代詩,卻都是少年輕狂的往事。
,寫於二十歲
秋來浪疊捲平沙,獨酌江心有暮鴉。
酒入枯腸無冷暖,船迷北斗自橫斜。
應愁險路歸難計,卻羡蒼山髮未華。
曉雨籠寒催老倦,水雲深處是天涯。
其一,寫於三十歲
古廟絕塵山翠重,靜無人處有禪鐘。
閑僧笑說三生偈,流水繞過十里松。
耳聽風聲忽已遠,心隨雲影漸無蹤。
兩鬢星星追暮色,翻落斜陽墨更濃。
其二,寫於三十五歲
落盡斜陽綠更深,繁星漸上夜方沉。
出門風大輕扶帽,涉水靴寒慢入林。
古寺絕塵拋世俗,清香滿樹送梵音。
素齋溫酒禪床冷,笑與閑僧論古今。
從小對山林有幻想,總覺得林深處有一座古廟,裡面有一高僧,和他笑談一席,就可參悟人生。是年少時就性格已定,隱約早知將來變化,還是從來心所嚮往者,其實是出世的高人,真是不得已知。少年時敬慕李白,三十歲後是更欣賞王維了。
看韋家輝的不下四五次,對那些前世今生是我非我的玄談不感興趣,但一直迷戀那個淡然的結局,劉德華在林中流浪了多年終於把那個自我放逐的殺人犯「接」回塵世,然後自我剃度換上僧袍,叼一根煙變回一個瀟灑瘦和尚,他的神色淡然,彷彿我本來就是這副德性,而在俗世走了一圈,在林中也走了一轉後,終於參悟了生死。從殺人犯在河邊痛哭開始,把這十分鐘的結局獨立出來欣賞,絕對是經典,其他八十分鐘,大可不理。韋家輝善於處理開頭和結局,陳可辛卻極不善於處理開頭和結局,而強於細節和過程,二人如合導一部電影,巧妙分工下,應該相當好看。
- Apr 22 Tue 2008 14:13
從入林想到大隻佬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