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可能都有一個故事,寫完了,就不想再寫下去,如果人生再沒新體悟,極可能就到此為止。

李白一生的詩豪邁不羈,只因人生一直沒有突破,無法轟轟烈烈幹一場,所以只能在詩篇裡往來回復,一次又一次。

記者訪問名藝術家哪一部作品是他最滿意的作品,藝術家皺眉:「我心中滿意的作品還未出現。」那是真話,所以他還是努力不懈的嘗試。後人視之為佳句,鸚鵡學舌,如今已變成例問例答的行話。

最近換了一個角度看書看電影,看原創人心中想說他最重要的故事。

把阿飛正傳、花樣年華、2046三部片一口氣看完,大概就看完王家衛了。若嫌不足,可看看旺角卡門、東邪西毒和東成西就,但旺角卡門是迎合當年英雄熱潮的商業作,又是王家衛的出道作品,基本上導演無權說自己的故事,而這個別人的故事更像英雄本色的延伸。東邪西毒補白了阿飛正傳的虛無,但受限於金庸小說樣版人物的框架。東成西就信手拈來,搏君一笑,當然沒有什麼重要東西在裡面。

金庸小說的精華處,除種種俠客豪情人生奇遇和男女間的愛恨糾纏外,最重要還是那「俠之大者」的英雄氣節。那可能與當年辦明報的宗旨也有關係。當年金庸寫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只隱約有個譜,寫到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漸見鮮明,都是一廂情願為國為民拋頭顱的俠之大者,到笑傲江湖,影響國家興亡的俠之大者戲碼變成不羈浪子對抗權力分子,諷政治權力鬥爭之陰險和虛偽,到天龍八部其實金庸要寫的都寫過了,全部又再炒成一碟大匯串,到鹿鼎記把所有價值觀倒置過來,又成另一步經典。到鹿鼎記,對抗政權變成認同政權,甚至出盡八寶弄權,不用武功和兵法卻天翻地覆了國家和江湖,創作高手都懂得玩這一反招。

我又不是搞文學研究的,隨便說說無謂辯駁。但作為金庸小說迷,十二歲起重覆看了二十五年金庸後,最後的習慣是射雕神雕笑傲鹿鼎記,大概每二三年一個循環以此順序看一篇,就等於溫習了金庸了。偶然時間充裕,會在射雕前排書劍,神雕後排倚天,最後百無聊賴,才會在鹿鼎記前排一次天龍八部。基本上讀書劍和倚天只為重溫那些如其名的招式和樣版人物,滿足童年時期的懷念。至於天龍八部,就是炒雜菜什麼都有,脫不了前作的框框,只是在不同時代以高超的筆法技巧重寫一遍。近年閱讀金庸,主要為引證小說及編劇技巧,看他不同的說故事筆法技巧,是愈讀愈挑剔了。

按此順序,射神笑鹿,大概就把金庸讀完了。金庸擱筆,殊不可惜,一者金庸不需要靠寫小說賺錢吃飯,二者心中的故事既已寫完,再提筆也索然無味了。

同樣的,大概三年看一次豪俠,一年看一次英雄本色和喋血雙雄,心血來潮看一下奪面雙雄,吳宇森的基本精神大概就是按此順序看完了。吳宇森的精華處,是那種惺惺相惜,只要認同對方就可以為對方拚命的激情,那不是俠義,只是一種俗稱「兄弟仗義」的朋友犧牲精神,然而不是寂寞的高手不會如此重視惺惺相惜的知己朋友或陌生人,不是倒楣過的人不會感念朋友為你捨命相陪的激情豪氣,所以最好看是英雄本色,因為朋友倒楣的時候另一個更倒楣或有難言之隱的朋友會不計較自己得失來出手相挺,即使弟弟不諒解,還有「兄弟」諒解,甚至拚了命來幫忙。英雄本色的基本劇情取自前輩龍剛的同名電影,但最吸引人處是豪哥和Mark互相「仗義」犧牲的激情尤甚於親兄弟,那部份在吳宇森更早期的古裝武俠片豪俠中的劉松仁,活脫就是Mark的前身,也是吳宇森最要告訴觀眾的「朋友價值」。

喋血雙雄更進一步強化了惺惺相惜和為朋友(兄弟)仗義出頭的情誼,不需要數十年的交情,李鷹是警察,卻因為追捕而惺惺相惜而為小莊拚命兼殺人,(如果只為執法和自衛,他無須在結局時汪海已被捕他卻違法當眾把汪海槍殺),小莊的經理人明明已把小莊出賣了,卻又為了這個朋友拚了命把錢討回來,小莊更為了好朋友的尊嚴而親手射殺了他。

把豪俠、英雄本色和喋血雙雄一口氣看完,你可能會像我一樣看到獨特的東西,吳宇森鏡頭下主角的朋友價值,猶如金庸筆下的俠客精神一樣。至於奪面雙雄,是鹿鼎記一般的變調,惺惺相惜的最終結果是乾脆變成對方,把所有價值觀倒過來,情變成仇,交換視點,製造矛盾,成另一部佳作。看完此四部戲,這時再看看赤壁,盲眼人也聽得出這部作品缺了些什麼。吳宇森的電影缺了吳宇森的朋友價值,卻沒有新的精神元素加入,那就不再是一部吳宇森電影了。

喜歡吳宇森的人,只要看完上述四部電影,其他都不那麼重要了,如果不夠,可看看縱橫四海和喋血街頭,但前者如王家衛拍東成西就一樣,信手拈來,後者劇情擺脫不了獵鹿者和美國往事(港譯:義薄雲天),連片中梁朝偉的表現,也活脫像羅拔迪尼路的乾兒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難得糊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